《大学物理(下)》笔记
振动
基础公式
\[ \begin{align} x&=A\cdot \cos(\omega t+\phi)\\ v&=-A\omega\cdot\sin(\omega t+\phi)\\ a&=-A\omega^2\cdot\cos(\omega t+\phi)=-\omega^2x \end{align} \]
简谐振动的特征量
圆频率 \(\omega\),周期 \(T=\frac{2\pi}{\omega}\),频率 \(v=\frac1T\)
对于弹簧振子,有 \(T=2\pi\sqrt\frac{m}{k}\);对于单摆,有 \(T=2\pi\sqrt\frac{l}{g}\)
振幅 \(A=\sqrt{x_0^2+(\frac{v_0}{\omega})^2}\)
初相位 \(\omega=\arctan(-\frac{v_0}{\omega x_0})\)
简谐运动的判断
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,且指向平衡位置:\(F=-kx\Rightarrow ma=-kx\Rightarrow a=-\frac{k}{m}x\)。所以,\(k=m\omega^2\)。
振动方程可化为 \(m\frac{\mathrm d^2x}{\mathrm dt^2}=-kx\) 或 \(\frac{\mathrm d^2x}{\mathrm dt^2}+\omega^2x=0\)
对于单摆,\(-gml\theta=ml^2\frac{\mathrm d^2\theta}{\mathrm dt^2}\)
简谐运动的能量
\[ \begin{align} E_k&=\frac12mv^2=\frac12mA^2\omega^2\sin^2(\omega t+\phi)\\ E_p&=\frac12kx^2=\frac12m\omega^2A^2\cos^2(\omega t+\phi)\\ E&=E_k+E_p=\frac12m\omega^2A^2 \end{align} \]
简谐运动的合成
只能合成同周期的几个简谐振动。
使用旋转矢量法,画两个同心圆。
波动
基础变量
波速 \(u\):振动状态(波)的传播速度,不是质元运动速度。
周期 \(T\):一个完整波通过波线上某点所需的时间,频率 \(\nu=\frac1T\),角频率 \(\omega=2\pi\nu\)。这里周期、频率和
波长 \(\lambda\):波线上相邻的振动状态相同的两质元之间的距离,
\(u=\lambda f=\lambda\frac1T\Rightarrow \lambda=uT\)
波函数
\[ \begin{align} y&=A \cos \left[\omega\left(t \mp \frac{x}{u}\right)+\varphi_0\right]\\ &\text { 或 } \\ y&=A \cos \left(\omega t \mp \frac{2 \pi}{\lambda} x+\varphi_0\right) \end{align} \]
其中,\(x\) 表示的是位置,而 \(y\) 才是振幅。
正向传播取负号,负向传播取正号。
可以发现,其相较于振动方程,就给 \(t\) 多减去了一项 \(\frac{x}{u}\),可以理解为距离原点 \(x\) 处会有 \(t'=x/u\) 的“领先”。
如何求波函数
先写出任意一个质点 \((x=d)\) 的振动方程(当然最好是取原点处的):
\(y=A\cos(\omega t+\varphi_0)\)
而波每传播 \(\lambda\),相位就落后 \(2\pi\),所以要进行调整:
\(y=A\cos[][\omega t+\varphi_0\mp\frac{2\pi}\lambda(x-d)]\)
波的能量
和振动不一样,质元的能量密度时刻刻保持着动能和势能相等,但是总能量随着时间而变化。
在最大位移处,能量密度为0(想象一根绳子,最高峰处拉伸最小);平衡位置处能量密度最大。
一个周期内平均能量密度为 \(\overline W=\frac12\rho\omega^2A^2\)
平均能流:单位时间内,通过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面积 \(\Delta S\) 的能量,类似于功率?
\(\overline P=\frac12\Delta S \omega^2A^2u=\overline W u\Delta S\)
平均能流密度/波的强度:单位面积的平均能流,也就是除去 \(\Delta S\)
\(I=\overline W u\)
波的叠加
两个波相遇,相遇的地方叠加(合成),但是相遇前后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性质。
波的干涉
波在叠加时。在空间出现稳定的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分布,叫做波的干涉。
要求:频率相同,振动方向相同,相位差固定。
两列波的波程差为 \(r_2-r_1\) ,相位差为 \(\varphi_2-\varphi_1-2 \pi \frac{r_2-r_1}{\lambda}\)
相位差等于 \(\pi\) 的偶数倍时为加强点,奇数倍时为减弱点。
波动光学
基础知识
可见光的范围
\(\lambda=400 \sim 760nm,\nu=7.5\times 10^{14}\sim 4.3\times 10^{14}Hz\)
光矢量
光是矢量,用 \(\vec E\)表示
真空中的光速
\(\nu=\frac{1}{T}=\frac{1}{\frac{\lambda}{c}}=\frac{c}{\lambda}\)
即 \(u=c=\lambda \nu\)
介质中的光速
光速 \(u=\frac{1}{\sqrt{\varepsilon\mu}}=\lambda_n\nu\)
抓住频率不变,波长和波速会变化。
介质的折射率
折射率 \(n=\frac{c}{u}=\sqrt{\varepsilon_r\mu_r}\)
折射率是真空光速与当前介质中的光速之比。
可见光的空气折射率为 \(1.0\),其他非气体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均大于 \(1\),并且随频率变化。
介质中的波长
\(\lambda_n=\frac{u}{\nu}=\frac{\lambda}{n}\)
介质中的波长可以用波速除以频率来计算,也可以用真空中的波长除以折射率。
相干光
条件:频率相同,振动方向相同,相位差恒定。
两种产生相干光的方法:振幅分割法,波阵面分割法。
双缝干涉
两个缝之间的距离为 \(d\),光缝与照射面之间的距离为 \(d'\),且默认 \(d'>>d\)。
由于照射面上的不同位置距离两条缝有微小的距离差,也就是波程差
波程差 \(\Delta r=r_2-r_1\approx d\sin \theta=d\frac{x}{d'}\)。
(其中 \(\sin\theta\approx\tan\theta=\frac{x}{d'}\))
也就是 \(x=\frac{d'}{d}\Delta r\)
发现波程差和 \(x\) 是呈正比的,非常简洁。系数 \(\frac{d'}{d}\) 非常大,起到了一个“放大”的作用,使得波长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。
当 \(\Delta r=\pm k\lambda \Rightarrow x=\pm k\frac{d'}{d}\lambda\) 时,明纹;
当 \(\Delta r=\pm \frac{2k+1}{2}\lambda \Rightarrow x=\pm \frac{2k+1}{2}\frac{d'}{d}\lambda\) 时,暗纹;
(\(k=0,1,2,\dots\))
图像上,中央是中央明纹,向上是正一级明纹,向下是负一级明纹。
条纹间距 \(\Delta x=\frac{d'}{d}\lambda\)。
当白光照射时,会出现彩色条纹
光栅衍射
光栅可以看作是多个双缝的叠加
\(d\sin\theta=k\lambda(k=0,\pm1,\pm2,\dots)\)
薄膜干涉
薄膜有厚度 \(d\)。外界光在薄膜的两个面上都可能发生反射。
设光在外界的折射率为 \(n_1\),在薄膜内的折射率为 \(n_2\),入射角(光线与法线的夹角)为 \(i\)
则有
反射光的光程差 \(\delta_r=2d\sqrt{n_2^2-n_1^2\sin^2i}+\frac\lambda2\)
其中,半波损失 \(\frac\lambda2\) 只存在于反射面,且当光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时发生。
薄膜(比如玻璃)的密度(折射率)比空气肯定是要大的,即对于空气而言,玻璃算光密介质、空气是光疏介质。因此,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发生的反射会有 \(\frac\lambda2\) 差异;而如果是玻璃内的光线在[玻璃-空气]界面上发生了反射,则不会有这个 \(\frac\lambda2\)。
与双缝干涉相同,\(\delta_r=k\lambda(k=1,2,\dots)\) 时发生加强,\(\delta_r=\frac{2k+1}{2}\lambda(k=0,1,2,\dots)\) 时发生减弱。
需要注意,加强型的 \(k\) 从 \(1\) 开始取(少了一个 \(0\)),而减弱型的 \(k\) 从 \(0\) 开始取(和双缝干涉一样)。
透射光的光程差 \(\delta_t=2d\sqrt{n_2^2-n_1^2\sin^2i}\)
透射光没有半波损失。半波损失只存在于反射的情况。
透射光干涉和反射光干涉具有互补性,符合能量守恒定律。
薄膜干涉的特殊情况
垂直入射
(\(n_1,n_2,n_1\))从 \(n_1\) 射入 \(n_2\),\(n_2>n_1\)
\(n_1\) 射入 \(n_2\) 时的反射会发生半波损失。
由于是垂直入射,所以 \(\sin i=0\)
所以 \(\delta_r=2dn_2+\frac\lambda2\)
(\(n_1,n_2,n_3\))从 \(n_1\) 射入 \(n_2\),\(n_3>n_2>n_1\)
\(n_1\) 射入 \(n_2\) 时的反射回发生半波损失;\(n_2\) 射入 \(n_3\)时的反射也有半波损失。相当于没有 \(\frac\lambda2\)。
由于是垂直入射,所以 \(\sin i=0\)
所以 \(\delta_r=2dn_2\)
薄膜干涉的用途
- 测定波长 \(\lambda\)
- 测定薄膜厚度 \(d\)
- 提高薄膜的反射率、降低透射率;或者提高透射率、降低反射率
镀膜 \(n_2\) 时,可以镀增反膜和增透膜。其中,增透膜需要 \(n_1<n_2<n_3\);增反膜需要 \(n_1<n_2>n_3\)。
劈尖干涉
复杂一点的薄膜干涉。公式和薄膜干涉相同:
\(S=2nd+\frac\lambda2=k\lambda(k=1,2,\dots)\) 时为明纹
\(S=2nd+\frac\lambda2=\frac{2k+1}{2}\lambda(k=0,1,2,\dots)\) 时为暗纹
厚度(高度)差 \(\Delta d=\frac{\lambda}{2n}\)
若明(暗)纹之间的间距是 \(L\)(在斜面上观察),则 \(\tan \theta=\Delta d/L\)。
判断工件情况
向棱边弯曲,记为左弯,说明工件表面凹陷。
牛顿环
明纹半径 \(r=\sqrt{\frac{(2k-1)R\lambda}{2n}}\)
暗纹半径 \(r=\sqrt{\frac{kR\lambda}{n}}\)
其中 \(R\) 是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。
好像就是令 \(r=\sqrt{2d}\) ?
干涉仪
\(\Delta d=\Delta N\cdot \frac{\lambda}2\)
即,反射镜移动的距离等于移动的条数 \(\Delta N\) 乘以半波长。
单缝衍射
(夫琅禾费衍射)
一束光经过一条宽度为 \(b\) 的缝隙,会发生衍射。
设其中某条光线的衍射角为 \(\theta\),则光程差为 \(b\sin\theta\)(和双缝干涉一样)。
发生单缝衍射后,使用凸透镜汇聚到白屏上,也会有明暗相间的条纹,但是不再是像双缝干涉那样的等间距了。单缝衍射的条纹中间特别宽。
明暗条纹的条件
\(b\sin\theta=\pm k\lambda\) 时,暗纹中心
\(b\sin\theta=\pm \frac{2k+1}{2}\lambda\) 时,明纹中心
\(k=1,2,\dots\)
可以发现上面的结论和双缝干涉的结论是相反的!
\(-\lambda<b\sin\theta<\lambda\) 时,中央明纹
条纹宽度
中央明纹宽度
角宽度 \(\Delta\theta_0=2\frac{\lambda}{b}\)
明条纹宽度 \(\Delta x=\frac{\lambda}{b}f\)
单缝衍射条纹特点
中央是明纹,两边对称分布明暗相间、等宽、等间距的直条纹
中央明纹的是其他明纹宽度的 \(2\) 倍
明纹亮度随衍射级数 \(k\) 大而减弱
半波带数量
半波带数目的计算公式
在衍射角 \(\theta\) 方向上,半波带数目 \(N\) 的计算公式为:
\(N = \frac{d\sin\theta}{\lambda/2}\)
物理意义
半波带数目 \(N\) 表示在给定衍射角方向上,从单缝的一端到另一端,相邻点源之间的光程差为 \(\lambda/2\) 的区域的数量。
这个数目直接影响衍射图样的强度分布,是理解单缝衍射现象的重要参数。
光栅衍射
测量单色光波长时,使用光栅衍射精度最高。
和双缝干涉一样,\(d\sin \theta=k\lambda\) 时是明纹。
特殊之处:当 \(\frac{d}{a}=\frac{k}{k'}\) 时,该 \(k\) 级条纹会
气体动理论
物态方程
\(1Pa=1N\cdot m^{-2}\)
标准大气压:\(45\degree\) 纬度海平面处,\(0\degree C\) 时的大气压,\(1atm=1.013\times10^5Pa\)
温度 \(T=273.15+t\)
华氏度 \(t_F=(\frac95\cdot t+32)\degree F\)
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\(pV=\nu RT=\frac{气体的质量m'}{相对分子质量M}RT\),其中的\(\nu\) 是分子个数(单位mol),或者叫摩尔数,对应的还有 \(N=\nu N_A\) 是分子个数(单位个)
摩尔气体常数 \(R=8.31J\cdot mol^{-1}\cdot K^{-1}\)
\(p=nkT\)(这里的 \(n\) 是分子数的密度 \(n=\frac{N}{V}\)),其中玻尔兹曼常数 \(k=R/N_A=1.38\times10^{-23}J\cdot K^{-1}\)
速率
最概然速率 \(v_p=\sqrt{\frac{2kT}{m}}\)
平均速率 \(\overline v=\int_0^\infin vf(v)\mathrm dv=\sqrt{\frac{8kT}{\pi m}}\)
方均根速率 \(\sqrt{\overline{v^2}}=\sqrt{\frac{3kT}{m}}\)
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\(p=\frac23n(\frac12m\overline{v^2})=\frac23n\overline{\varepsilon_k}\)
理想气体温度公式 \(\overline{\varepsilon_k}=\frac12m\overline{v^2}=\frac32kT\)
内能
刚性分子的自由度
分子 | t平动 | r转动 | i总 |
---|---|---|---|
单原子分子 | 3 | 0 | 3 |
双原子分子 | 3 | 2 | 5 |
多原子分子 | 3 | 3 | 6 |
【围观】分子的平均动能 \(\overline{\varepsilon_k}=\frac{i}2kT\)
\(1mol\) 分子的平均动能 \(E_{mol}=N_A \frac{i}2 kT=\frac{i}2RT\)
【宏观】内能即一堆分子的平均动能 \(E=\frac{m}{M}\frac{i}2RT\)
热力学
\(Q=E_2-E_1+W=\Delta E+W\)
\(吸收的热量=内能的变化量+对外界做功\)
对外做功:\(W=\int_{V_1}^{V_2}p\mathrm dV\)
可以看 p-V
图中曲线与V轴围成的面积。
气体的内能变化量:\(\Delta E=\frac{i}2\frac mM R(T_2-T_1)=\frac{i}2(p_2V_2-p_1V_1)\)
气体的变化过程
记下面几个特殊的
等体积变化,\(W=0\)
等压变化,压强是常数,面积是矩阵,\(W=VR\Delta T\)
等温变化,\(pV\) 是常数,计算反比例函数面积,\(W=VRT\ln \frac{V_2}{V_1}\)
绝热变化,\(Q=0\),\(pV^{\gamma}=C\Rightarrow T_2/T_1=\frac{p_2V_2}{p_1v_1}=(\frac{V_1}{V_2})^{\gamma-1}\),\(W=-vC_v\Delta T=\frac{p_1V_1-p_2V_2}{\gamma-1}\)
循环
正循环,热机,\(W>0\),顺时针
热机产生净功 \(A=Q_1-Q_2\),越多越好
热机效率 \(\eta=\frac{A}Q=\frac{Q_1-Q_2}{Q_1吸}=1-\frac{Q_2}{Q_1}\)
逆循环,致冷机,\(W<0\),逆时针
冷机产生净功 \(A=Q_1-Q_2\),越少越好
制冷效率 \(e=\frac{Q_2吸}{A}=\frac{Q_2}{Q_1-Q_2}\)